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,胰臟癌的發病率並不排行頭十,但腸胃肝臟科專科畢耀權醫生指出值得留意的三點:
– 胰臟癌發病率近年有增加的趨勢,「在2011年有新症548宗,直至最新2020年的新症數目上升至942宗,有明顯上升幅度。」
– 我們一向的認知是胰臟癌病患者主要是65歲以上,但數據顯示20至44歲年齡層在2011至2020年的發病數字上升了一倍,比整體胰臟癌新症的升幅還要大。當中20至44歲女性的發病率,升幅比男性更為顯著。
– 胰臟癌數字雖不入十大,但引致死亡的個案數字卻在所有癌症中排行第四!
「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:1.胰臟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,很難在早期發現。2. 胰臟癌惡化速度比較快,入侵性也較高。3. 即使近年癌症藥物治療上進步不少,但胰臟癌對傳統化療、免疫治療及鏢靶治療的反應比其他癌症為低,因此存活率相對低。」
胰臟處於上腹部比較深入的地方,所以早期癌病並沒有病徵。當腫瘤漸漸長大便有機會出現上腹疼痛,並有機會反射到背部;其他病徵包括作悶作嘔、消化不良、胃口欠佳、胃氣脹等。此外,因為胰臟頭部和膽管非常接近,胰臟癌有機會導致膽管閉塞,引致黃疸、皮膚痕癢,再遲遲未發現的話更有機會令大便顏色變淺(因缺少了膽汁的色素)。
「另外,體重無故減輕,突然在比較年長才診斷出糖尿病且非常難於控制,也可以是胰臟癌的病徵之一。」畢醫生說。
市民若有懷疑,可先諮詢醫生,若認為有需要再進行抽血或掃描檢查 (超聲波、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) 若有需要進行進一步病理診斷,便有需要進行內視鏡超聲波引導下抽取胰臟組織檢查。
「而現時大多會同時檢測病人的CA 19.9癌症指標,即碳水化合物抗原,有八成胰臟癌患者的CA 19.9會高於正常,除了有助診斷,更可作為將來治療效果以及復發風險的對比和評估。」
治療方面,和大部分癌症一樣,若能在早期發現並進行手術,存活率會相對較好。但畢醫生指出,「胰臟癌始終毒性較高,即使早期發現並可以接受手術,存活率也比一般早期發現的癌症為低。而數據顯示,每年確診的胰臟癌個案之中只有大約15至20%適合接受手術,其餘都屬於較晚期的個案,手術並不適合。」
所以在制訂治療方案前,首先會考慮病人的胰臟癌有否擴散及影響其他器官,其次就是考慮病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,例如若腫瘤太大不適合即時手術,可考慮先用化療或化療混合標靶治療,嘗試將腫瘤縮小,有機會增加手術的可行性。不同的治療方案,主要是視乎個別病人情況而有不同的選擇。
畢耀權醫生| 腸胃肝臟科專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