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健康亮紅燈

踏入中年,你經常有著不同的憂慮嗎?例如照顧年紀老邁的長輩及還在讀書的小孩,還有職場上的壓力等,面對不同的中年危機,若把心臟病、生膽石腎石、前列腺增生、勃起功能障礙及肝癌等身體疾病放在一旁,一旦惡化可能構成更嚴重情況,甚至是猝死。想及早發現和獲得適當治療,就要知多一點!

專題文章

泌尿,肝腸胃
飲食習慣欠佳誘發腎結石 延誤治療恐增癌症風險

都市人飲食習慣多肉,且長期水份攝取量不足,導致腎石風險飆升。有泌尿科醫生直言,腎石未必有明顯病徵,腎功能卻已受到破壞,曾有重症病人因拒絕治療,終要緊急切除腎臟保命,更揭發腎臟原來已潛藏癌細胞,呼籲市民切勿掉以輕心。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潘奕均表示,全港約有百分之五至六的市民患有腎石。全球腎石問題益趨普及,主因之一是攝水量太少:「腎臟的功能是排出水份、電解質及礦物質,但若飲水不足,尿液太濃烈,稀釋及溶解不到礦物質,礦物質就會像雪球般,滾成一個結晶體,繼而愈滾愈大,形成一粒腎石。」 同時,都市人常吃鹽份過高的食物;攝取過多「草酸」含量高之食物,如朱古力、花生、濃茶及啤酒;進食過多動物蛋白,包括紅肉與家禽,也容易出現腎石。而部分慢性病患者例如尿酸高、痛風及糖尿的病人,或曾接受小腸切除的病人,亦比較易患腎結石。 病徵方面,潘醫生解釋,若腎石還小,留在腎臟內,患者未必有病徵,但如果腎石增大,使腎臟的神經膜受壓,病人會有「腎絞痛」,劇痛可由背部蔓延至前方及下腹。一旦腎石掉進尿道,引致損傷,會造成血尿;如掉進膀胱,則會小便頻密及刺痛。他續稱,偶爾有病人在身體檢查才發現腎石,但已有腎積水,甚至腎功能缺損。 醫生會透過問症、檢查病人下腹有否腫痛、化檢尿液有否紅血球、X光及超聲波作診斷,最理想則使用電腦掃描,詳細檢查腎臟、輸尿管及膀胱的狀況,其準確度接近99%。 潘醫生說,治療方法與腎石大小及位置有關,若腎石小於四毫米,已掉進輸尿管,自行排出體外的機會達九成,故以觀察為主。若腎石小於兩厘米,可考慮以體外「衝擊波」震碎腎石,成功率達七至八成,且可即日出院。 如腎石稍大,但在二厘米以下,位處輸尿管,醫生可使用輸尿管鏡手術,將一支像原子筆般粗的鏡頭,經尿道伸入膀胱,再放進輸尿管患處,以激光將腎石粉碎;若腎石仍在腎內,醫生會改用軟身輸尿管鏡,進一步伸上腎臟,以激光打碎腎石。 一旦腎內的腎石體積大,達到三厘米以上,醫生需以腎穿刺術取石,先在背部開一個孔,直接瞄準腎石的位置穿刺,放進一支鏡頭,並用激光或碎石儀器鑿碎腎石,配以小鉗抽走碎石,「創傷性較大,一般留醫三、四晚。」 事實上,患者切勿諱疾忌醫,否則後果可大可小。潘醫生透露,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女病人,一直得悉有顆大腎石,卻不願治療,直至某天發高燒入院,並有腎腫痛,證實腎臟嚴重發炎,更有含膿情況,要緊急切走腎臟,其後檢驗報告更發現,腎內有癌細胞:「久不久就有些病人,長年累月有一大粒石塞著腎臟,導致腎臟重覆發炎,令細胞出現變異,最後變成癌細胞。有時有病,真的要跟進,千萬別不理會。」 潘奕均醫生 | 泌尿外科專科

繼續閱讀
泌尿,肝腸胃
膽石或致胰臟炎與膽囊癌 復發率高倡切膽囊根治

當膽囊出現結石,除有機會堵塞膽管,也可導致胰臟發炎,甚至引起更嚴重的後果。有外科專科醫生直言,有病徵的膽石復發率每年大概30至50%,膽管癌亦與膽石關係密切,患者應考慮切除整個膽囊。由於膽石所造成的疼痛容易與胃痛混淆,呼籲市民要提高警覺。 膽囊位於右側腹部、肝臟下方,負責儲存膽汁,當人進食後,膽囊將膽汁注入小腸,幫助消化脂肪。若膽汁濃度高,或含過多膽固醇與膽紅素,則容易形成結石。 外科專科醫生竺兆豪說,過往醫學界認為四類人士屬膽石高危族,包括女士、產後婦女、肥胖及飲食肥膩的人士,但據他臨床觀察,近半膽石患者是男士,也有遺傳傾向,不少家庭會兩代人先後求醫。目前,大約七成病人年過六十,三成則是三、四十歲的中年人。 事實上,飲食習慣與膽結石息息相關。他解釋:「多吃高脂、濃味、高蛋白質、高澱粉質的食物,膽汁會濃度高些、黏些。」同時,本港愈來愈流行的「斷食法」,令全日進食時間縮短,但當膽囊連續多小時毋須活動,易產生沙石,「久而久之會鈣化,變成石仔。」 病徵方面,患者未必有徵狀,一旦膽石塞著膽囊或膽管出口,導致下腹疼痛。竺醫生坦言,典型的膽石痛在夜間發生,當吃晚飯後,膽汁一般在深夜排出,膽石就容易阻塞,睡至凌晨兩、三時痛醒了。然而,部分人會誤以為是胃痛,服胃藥甚至照胃鏡查找原因:「有病人照了六次胃鏡才來看我!」 如因膽石導致膽囊發炎,患者會出現右上腹痛、發燒;若膽石已掉入膽管,使膽汁無法排出,病人或再出現臉黃、顫抖以至血中毒。一旦膽石落在膽管最末端出口,甚或使胰管阻塞,就可導致胰臟發炎,「當胰臟嚴重至潰爛,會有生命危險。」 要診斷膽結石,醫生一般會採用上腹超聲波,優點是無創傷性。不過,若膽石已掉進膽管底的位置,用超聲波未必看得清楚,須改用磁力共振檢查。 「如果膽石較大,像『波子』般大,有文獻記載,3厘米以上的膽石,與膽囊癌有些關係,膽囊生癌的病人,100%有膽石!當然,生石不一定會膽囊癌,但兩者關係好密切,所以我們通常建議長者,若膽石在3厘米以上,應割走膽囊,避免生癌。」竺醫生強調。 他續稱,若膽石患者曾有疼痛病徵,其復發風險接近百分之百,為免他日的再受膽石困擾,醫生會建議以微創手術,切除膽囊。一旦膽石已進入膽管,醫生就會用「逆行內窺鏡」取出管內之膽石,完成後才再割走膽囊。 雖然部分較年輕的膽石患者,傾向單以手術取走膽石,選擇保留膽囊,避免影響消化。竺醫生分析,切去膽囊之後,病人的確要暫時吃清淡些,易肚瀉或有飽滯感,但情況在兩、三周後會有改善。由於肝臟才是製造膽汁的器官,切走膽囊不會令身體從此缺乏膽汁。 他又特別提醒,每逢佳節如中秋、農曆新年以至端午節前後,市民或吃很多油膩食品,膽石風險特別高,「因為年夜飯,曾在農曆年前的一星期,做了十個膽囊切除手術。」 竺兆豪醫生 | 外科專科

繼續閱讀
泌尿,肝腸胃
腫瘤
前列腺癌成港男第三大癌症 冷凍治療可保正常功能 醫生:及早治療是關鍵

「年紀大,機器壞。」年長男士往往小便有障礙,最怕是患上前列腺癌!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,前列腺癌是港男第三大常見癌症,亦是第四大致命癌症。泌尿外科醫生張源津表示,只要及早發現前列腺癌並採用局部定位治療,不但有機會成功根治,更可避免影響勃起功能及排尿。 前列腺癌個案有上升趨勢 前列腺癌個案過去十年有上升趨勢,現時全港每年約有2,400宗新症。泌尿外科醫生張源津解釋,主要原因是港人平均壽命增加,其次是身體檢查意識普及,因此有更多人於早期便發現病情。 然而,前列腺癌是難以預防的。張源津醫生解釋,前列腺癌有三大主要誘因,分別是年齡、家族性遺傳和族裔,但這三大誘因都是不能避免的。因此,張源津醫生指出,「定時的身體檢查是非常重要,病向淺中醫,應及早在徵狀惡化前求醫,才能做好最根治性的治療。」 如何診斷前列腺癌? 張源津醫生表示,要判斷前列腺癌屬於早期還是晚期,需要先檢測血液中的PSA指數(Prostate-specific antigen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),再者是透過顯微鏡觀察癌細胞表現,第三是掃瞄癌細胞於前列腺組織的分布情況,醫生會透過這些因素評估癌症是屬於低危、中危或高危的局部性腫瘤,如腫瘤已擴散,則屬於第四期(晚期)癌症。 若病人患上屬低危的前列腺癌,病人可考慮持續性的主動監察,定期驗血及接受磁力共振檢查,甚至定期抽取組織化驗。一旦腫瘤有惡化傾向,可考慮向醫生尋求合適的治療方法,如局部定位治療。若患者的癌症屬於高危,患者就可能要選擇傳統方法,包括手術切除整個前列腺組織,或接受放射性治療,兩種方式都有機會可以「斷尾」,但亦有副作用,如小便後遺症、失禁、勃起功能障礙等等。 局部定位治療優點 張源津醫生表示,對於低危及中危階段的患者,只要經檢查確定腫瘤只局部地存在於前列腺的某特定位置,便可以選擇局部性定位治療。他解釋,局部定位治療只針對殺死癌腫瘤,盡量保留健康的前列腺及周邊組織,例如負責勃起功能的神經線及尿道的括約肌,便可保留性功能及尿控能力。所以,局部定位治療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及期數。 局部定位治療有多種方式,冷凍治療是其中一種。張源津醫生表示,冷凍治療時需要確保病人靜止不動,因此會考慮全身麻醉,而醫生會透過超聲波儀器鎖定腫瘤位置,將「探針」經「會陰」伸進前列腺的腫瘤,並冷凍至負40度殺死癌細胞,全程約一小時。手術完成後,病人一般翌日便出院,但需要插尿喉排尿一至兩星期,等待前列腺組織復原才拔喉。 張源津醫生指出,局部定位治療的根治率可達八成,優點是可最大程度保留腫瘤以外的健康組織,避免影響其功能。張醫生更表示,假如癌症不幸復發,而前列腺腫瘤只是局部性出現,其他位置完全沒有受影響,屆時可根據情況再做局部治療,例如冷凍治療。 張源津醫生 | 泌尿外科

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