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高5倍!醫生警告:中咗風返唔到轉頭



中風後果可大可小,可說是中老年人惡夢,而如果有心房顫動問題,患者出現中風的風險會增加五倍!然而,不少人對心房顫動認識不足,或沒有認真看待。心臟科專科醫生黎偉強表示:隨著年齡增長,心房顫動風險亦會提高,60歲以上人士中每100人有1人患有心房顫動;而80歲以上長者更升至每100人有10人有心房顫動。

心房顫動(Atrial fibrillation)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,是心律不正的一種,患者心房會突然劇烈跳動。心臟科專科醫生黎偉強表示:「心房顫動會帶嚟好多唔舒服嘅徴狀,如心跳亂晒龍、頭暈、心口翳悶或者有時會好攰、氣喘。」他續稱,如果是持續性心房顫動,只要做心電圖診斷便會發現,但陣發性心房顫動較難診斷,因患者平時心跳可能並無異樣。

最怕心房顫動引致中風

「我哋最擔心係引起中風。」黎偉強醫生表示,心房顫動「震下震下」,導致血液停滯,容易形成血塊。當血塊流入腦部便會引致中風,因此患者中風風險較其他人高5倍。「中咗風返唔到轉頭,你唔可以中風後先去解決心房顫動。」黎醫生解釋,醫生會評估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,如有必要會處方薄血藥。

此外,醫生會留意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情況,「有些病人心跳可以好快,跳到170甚至180。」他解釋,如任由患者持續多天心跳過快,有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,足以致命。因此,醫生會透過不同治療手段,盡可能讓病人心跳維持正常水平,除處方藥物外,也可以進行不同手術。

脈衝場消融術更精準

黎偉強醫生解釋,過去醫生會使用射頻(熱能)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,後來發展至冷凍消融術,但兩項消融術在破壞心房肌肉的同時,也有可能損害其他結構。

現時最新的「脈衝場消融術」則可避免「誤傷」其他組織。他表示,脈衝場消融術優點是可以調校能量輸出功率,精準打擊心臟細胞,不會損害其他器官組織。另一優點是手術過程只需約1小時,較傳統消融術約2-3小時的消融手術較快得多,而成效相若。

黎醫生續稱,早前曾有一名「心房撲動」(Atrial Flutter)病人,接受兩次射頻消融術後仍「翻發」,後來診斷出他同時有心房顫動,第三次手術採用脈衝場消融術,暫時至今都未有再「翻發」。

他表示,大部分心房顫動患者找不到成因,但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睡眠窒息、酗酒等因素,都會令心房顫動風險增加。如果心房顫動已維持一段長時間,一直未有接受治療,到後期可能已無法根治,只能選擇與心房顫動「共存」,「但共存之餘,醫生都會盡量控制病人心跳唔好太快。」

黎偉強醫生 | 心臟科專科

更多專題

泌尿,肝腸胃
飲食習慣欠佳誘發腎結石 延誤治療恐增癌症風險

都市人飲食習慣多肉,且長期水份攝取量不足,導致腎石風險飆升。有泌尿科醫生直言,腎石未必有明顯病徵,腎功能卻已受到破壞,曾有重症病人因拒絕治療,終要緊急切除腎臟保命,更揭發腎臟原來已潛藏癌細胞,呼籲市民切勿掉以輕心。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潘奕均表示,全港約有百分之五至六的市民患有腎石。全球腎石問題益趨普及,主因之一是攝水量太少:「腎臟的功能是排出水份、電解質及礦物質,但若飲水不足,尿液太濃烈,稀釋及溶解不到礦物質,礦物質就會像雪球般,滾成一個結晶體,繼而愈滾愈大,形成一粒腎石。」 同時,都市人常吃鹽份過高的食物;攝取過多「草酸」含量高之食物,如朱古力、花生、濃茶及啤酒;進食過多動物蛋白,包括紅肉與家禽,也容易出現腎石。而部分慢性病患者例如尿酸高、痛風及糖尿的病人,或曾接受小腸切除的病人,亦比較易患腎結石。 病徵方面,潘醫生解釋,若腎石還小,留在腎臟內,患者未必有病徵,但如果腎石增大,使腎臟的神經膜受壓,病人會有「腎絞痛」,劇痛可由背部蔓延至前方及下腹。一旦腎石掉進尿道,引致損傷,會造成血尿;如掉進膀胱,則會小便頻密及刺痛。他續稱,偶爾有病人在身體檢查才發現腎石,但已有腎積水,甚至腎功能缺損。 醫生會透過問症、檢查病人下腹有否腫痛、化檢尿液有否紅血球、X光及超聲波作診斷,最理想則使用電腦掃描,詳細檢查腎臟、輸尿管及膀胱的狀況,其準確度接近99%。 潘醫生說,治療方法與腎石大小及位置有關,若腎石小於四毫米,已掉進輸尿管,自行排出體外的機會達九成,故以觀察為主。若腎石小於兩厘米,可考慮以體外「衝擊波」震碎腎石,成功率達七至八成,且可即日出院。 如腎石稍大,但在二厘米以下,位處輸尿管,醫生可使用輸尿管鏡手術,將一支像原子筆般粗的鏡頭,經尿道伸入膀胱,再放進輸尿管患處,以激光將腎石粉碎;若腎石仍在腎內,醫生會改用軟身輸尿管鏡,進一步伸上腎臟,以激光打碎腎石。 一旦腎內的腎石體積大,達到三厘米以上,醫生需以腎穿刺術取石,先在背部開一個孔,直接瞄準腎石的位置穿刺,放進一支鏡頭,並用激光或碎石儀器鑿碎腎石,配以小鉗抽走碎石,「創傷性較大,一般留醫三、四晚。」 事實上,患者切勿諱疾忌醫,否則後果可大可小。潘醫生透露,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女病人,一直得悉有顆大腎石,卻不願治療,直至某天發高燒入院,並有腎腫痛,證實腎臟嚴重發炎,更有含膿情況,要緊急切走腎臟,其後檢驗報告更發現,腎內有癌細胞:「久不久就有些病人,長年累月有一大粒石塞著腎臟,導致腎臟重覆發炎,令細胞出現變異,最後變成癌細胞。有時有病,真的要跟進,千萬別不理會。」 潘奕均醫生 | 泌尿外科專科

繼續閱讀
泌尿,肝腸胃
男人四十開始前列腺增生 水蒸氣治療無損性功能

良性前列腺增生乃年長男士必經階段,若病情嚴重,有機會堵塞尿道,患者無法正常排尿。有泌尿科專科醫生坦言,部分男士早在40歲左右就有前列腺增生情況,但傳統手術或損害男士的性功能,令不少患者卻步;近年引入的「水蒸氣治療」則無損病人的生殖能力,使康復者仍然可以生兒育女。 前列腺是男性的生殖腺,其功能負責協助男士生育。俗稱「前列腺肥大」的良性前列腺增生,即腺狀組織出現非癌症之增生,導致前列腺的體積變大。根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,在60歲以上男性中,逾半患良性前列腺增生;至80歲以上,患者高達九成。 泌尿科專科醫生徐學良解釋,美國曾進行解剖研究,發現男士約40歲開始已有前列腺增生跡象;英國亦有研究顯示,在60至69歲男士中,約四成人因前列腺肥大而小便阻塞。 目前,醫學界未完全掌握前列腺增生的成因,但知道男性荷爾蒙是必然因素,其次是年老,「像年紀大有白頭髮、有鬍鬚一樣,是必經階段。」他續稱,早期或輕微的前列腺增生未必有病徵,但當增生組織愈來愈大,就會對膀胱及前列腺尿管造成阻塞:「有些病人會小便慢了,要站一會才排尿;或者小便完,要滴很久,甚至部分人會排尿不清。」 當前列腺阻塞持續,也可引起膀胱纖維化,影響其儲尿功能,正常膀胱可儲到400至500毫升尿液,但患者膀胱可能儲了200毫升尿,即會尿急而要上廁所。若問題惡化,患者更會出現「尿瀦留」,完全無法排尿,一旦尿液反流上腎臟,甚至有腎衰竭的風險。 要診斷前列腺肥大,醫生會問病徵及病史,再進行「指探」了解前列腺大小,並配合尿流速測試。之後,醫生會以超聲波檢查,看看小便後「剩尿」之情況。徐醫生說,如病情較差,有機會加入膀胱動力測試,以對照膀胱功能及前列腺阻塞之情況。 事實上,無徵狀的良性前列腺增生,或不需治療;如果病情已影響小便及生活質素,則要醫治:第一線治療是藥物,包括用以放鬆前列腺的平滑肌,使小便較暢順;另一種藥物則抑制男性荷爾蒙,令前列腺縮小一些,期望可紓緩阻塞情況。 不過他直言,藥物治療除有副作用,成效亦有限,一旦前列腺嚴重阻塞,須改用手術治療。傳統手術出動電刀刮走增生組織,可將前列腺縮小五至七成,但有機會導致失禁、逆行射精或勃起功能阻礙等後遺症,結果部分中年病人對治療有顧慮。 徐醫生續稱,本港在五、六年前引入「水蒸氣治療」,經尿道把高溫的水蒸氣注入前列腺,令增生組織壞死,再慢慢萎縮,最終前列腺會在一至三個月左右縮小兩至三成,改善阻塞。由於這療法不涉電刀,不會影響排尿及男士性功能。 「有位後生病人40歲左右,因前列腺問題很困擾,但藥物有副作用,他又不想刮前列腺,因為若喪失射精功能,不能有小朋友…⋯,我們做了內窺鏡檢查,覺得很適合用水蒸氣治療,手術後病徵很快改善,也保留到射精功能。」他補充,如病人的前列腺增生已非常嚴重,或前列腺本身很小,未必適合做水蒸氣治療,須繼續用傳統手術。 徐學良醫生 | 泌尿科專科

繼續閱讀
泌尿,肝腸胃
膽囊炎治療不宜拖

膽囊炎,顧名思義就是膽囊發炎,常見的成因是膽囊內有結石。膽汁由肝制造,膽囊的主要作用是暫時儲存膽汁,以消化油脂食物,進食時,膽囊收宿, 膽汁進入膽囊管,再排到膽管,繼而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。若膽囊管被膽石阻塞,膽汁不能排出,便會引起膽囊炎,甚至膽囊脹大,病人會有發燒、右上腹痛等症狀。病人一般是否會即時找醫生呢?原來也不一定。 「不少膽囊炎病人感到右上腹痛,都會醞釀兩三日,一開始時可能以為是胃痛,甚至服食過胃藥未見好轉,再加上發燒,去看醫生才確診是膽囊炎。」外科專科馮定邦醫生表示,「有些病人比較能忍痛,尤其較肥胖的病人,可能主觀感覺並不太痛,但最終求醫檢查發覺膽囊發炎程度已十分嚴重。」 本身有膽石並且已出現症狀的病人,許多時都會發覺當進食過肥膩食物後,右上腹都會痛起來,馮醫生表示,「這是因為進食肥膩食物後,會刺激膽囊分泌膽汁來幫助消化,當膽囊收縮想把膽汁排出的時候,細小的膽石有機會塞著膽囊管,於是引起痛楚及一連串的反應,甚至引起膽囊炎。」 這情況下,即使病人戒口不吃高脂食物,也只是治標不治本。所以,若病人有膽石而沒有症狀,醫生一般會建議先進行觀察;但若膽石已引起症狀,膽囊炎或其有關的併發症,則會建議盡快處理。「因為嚴重的膽囊炎,膽囊會脹大,可引起膽囊穿破、腹膜炎等併發症,可以致命,所以只要確診膽囊炎,而膽囊的情況、病人的身體情況等適合做手術的話,現時一般都傾向盡快進行膽囊切除手術。」 膽囊切除手術現時多以微創方式進行,即使在膽囊急性發炎期間,也可以腹腔內視鏡進行,將整個膽囊切除並取出,杜絕日後再有膽囊炎的風險。 「反而若病人出現膽囊炎後拖得太久,例如拖了超過一星期後才確診,有機會膽囊發炎引致黏連黏著其他器官,這時便未必適合以微創手術切除膽囊,而需要做傳統的開刀手術,傷口較大,風險亦會較高。所以,只要條件適合,盡早做膽囊切除的微創手術是對膽囊炎病人較有利的。」若情況不適宜動手術, 便要靠抗生素加減引流術, 以達至先退炎, 保性命的目標,等炎症退後, 再評估是否適合手術. 一般這類膽囊切除術更加困難, 危險亦較多, 馮定邦醫生指出。 由於膽汁是由肝臟製造,切除膽囊後膽汁會直接進入十二指腸,病人於手術後初期有機會因為出現消化不良,尤其進食高脂肥膩食物後有機會腹瀉,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手術後盡量進食低脂肪的食物,待身體慢慢自行調節和適應,逐步恢復正常的飲食。 馮定邦醫生| 外科專科

繼續閱讀